时间: 2025-04-23 14:4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6:03
“怨声满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对某种状况或事情不满,抱怨声遍布,形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
该成语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它通常被认为是与民众对社会现象或政府政策的不满有关。在古代,民众的不满往往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因此“怨声满道”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现象。
“怨声满道”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传统文化中,民众的声音和情感常常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怨声满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可能反映了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尤其是在讨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时。
“怨声满道”给人一种压抑和无奈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社会不公、政策失效等负面情绪。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并激发对改善现状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由于学校政策引发的怨声满道的**。学校突然提高了学费,许多同学和家长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抱怨声此起彼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民众情绪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沟通和倾听的必要性。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个小镇上,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农民们的田地一片荒芜,怨声满道,似乎连风都在为他们的苦难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e voice of the people”或者“public outcry”,这些表达也体现了对不满情绪的反映。不过,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怨声满道”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情感。作为一个学者,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感受。
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明史·海瑞传》:“瑞巡抚应天,锐意兴革,裁抑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怨声满道。”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秉政,新法既行,天下汹汹,怨声满道。”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由是怨声满道。”
《晋书·庾亮传》:“亮既秉政,凡所施为,多所改正,远近怨声满道。”
《后汉书·宦者传论》:“自明帝以后,世增雕饰,盛修宫室,怨声满道。”
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汉顺帝下诏,让各地有才能的人到都城洛阳参加考试,选拔出李固担任议郎,李固被宦官排挤出京城,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希望朝廷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杜绝奢侈浪费,避免百姓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