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5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0:06
“堂皇正大”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堂皇”、“正大”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形容气派、庄重、光明正大的样子。基本含义为指一个人的行为、态度或事物的状态非常正直、光明、堂堂正正,没有任何隐瞒或不当之处。
“堂皇正大”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出处不详,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强调。在传统文化中,正直和光明磊落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堂皇”形容气派非凡的样子,而“正大”则表示行为正直、气度非凡。该成语传递出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强调在行为上应当光明磊落。
“堂皇正大”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堂皇正大的行为被视为高尚的品德。它不仅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也与社会的伦理规范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保持堂皇正大的态度仍然被广泛推崇,代表着对诚信与透明度的追求。
“堂皇正大”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联想到正直、勇敢、不屈等特质。这种成语能够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老师,她总是以堂皇正大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家长,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坦诚相待。这种行为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意识到诚实与正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世事如棋局难测,
堂皇正大心自明。
风雨同行不言弃,
同舟共济共此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pright and honorable”,也传达了正直、光明的意思。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正直和透明度的重视是普遍的。
“堂皇正大”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我在沟通中追求真诚和透明,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个成语的深入理解,我更加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光明正大的态度是多么重要。
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半是堂皇正大,半是体贴自己的私心,更觉比先心动神移。
《资治通鉴·唐纪》:“裴度为人,刚正不阿,所行之事,皆堂皇正大,虽权臣当道,而度不为所动。”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忠诚笃实,所行之事,皆堂皇正大,虽处乱世,而志节不渝。”
《明史·海瑞传》:“瑞秉性刚直,不阿权贵,所行之事,皆堂皇正大,虽屡遭挫折,而志不少屈。”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诚抚谕,咸感恩畏威,不敢犯边,朝廷以其堂皇正大,特命为枢密副使。”
《汉书·王莽传上》:“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乃遂共堂皇正大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