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0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9:41
成语“磨牙凿齿”字面意思是磨牙和凿齿,形容对人或事物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或分析,通常带有一种严谨、执着的态度。它常用于描述一种对某种事物持久的关注与探索。
“磨牙凿齿”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磨牙凿齿,非无所用也”。它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道家思想,强调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哲学家对人类智慧和学*的重视。
这个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技术分析等场景。例如,在学术论文中,研究者可能会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需要磨牙凿齿,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使用,表示对某个话题的深入讨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磨牙凿齿”的精神,强调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的态度。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适用,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文学创作等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以应对复杂的社会与科技挑战。
“磨牙凿齿”一词给人一种严肃、专注的感觉,联想到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形象。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耐心与执着。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常常遇到需要“磨牙凿齿”的课题。例如,在研究某一历史时,我会通过阅读多种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的背景与影响。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磨牙凿齿”:
于静夜中探寻真理,
磨牙凿齿无畏艰难。
在星河下细数往事,
智慧的光芒闪耀前方。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为“dig deeper”,强调对事物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虽然两者表达的核心思想相似,但“磨牙凿齿”在中文文化中更强调耐心和执着的精神。
通过对“磨牙凿齿”的学,我更加理解到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认识到,持之以恒地追求知识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品质。在未来的学与生活中,我会继续运用这一成语,激励自己不断探索与前行。
呜呼!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相仍而未艾。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为人,磨牙凿齿,好为大言,而不实。”
《晋书·王衍传》:“衍为人,磨牙凿齿,好为大言,而不实。”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磨牙凿齿,好为大言,而不实。”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磨牙凿齿,好为大言。”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至秦,秦王大悦,以为客卿,与议国事。仪曰:‘臣闻之,磨牙凿齿,非所以为国也。’”
~地对齐占杰说:‘那你跟我捎个信,告诉王科长说,我当下这就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