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1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5:12
“救苦救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拯救那些处于苦难和困境中的人。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帮助那些在生活中遭遇困难、痛苦或困扰的人,体现了一种慈悲和无私的精神。
“救苦救难”这个成语源于文化,强调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例如,观世音菩萨被视为“救苦救难”的象征,能够倾听众生的苦难并施以援助。此外,这个成语在传统文化中也常用于表达对弱者和受苦者的同情,并鼓励社会中有能力的人去帮助他们。
“救苦救难”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包括:
在传统文化中,“救苦救难”体现了儒家和的慈悲思想,强调对弱者的关注和帮助。现代社会在反映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激励人们参与公益事业。
“救苦救难”这一成语让我联想到人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场景,产生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它鼓励我在生活中多关注他人的需要,积极参与帮助他人的行动。
在我大学时期,曾组织过一次义务支教活动,参与帮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理解到“救苦救难”的精神,看到知识和关怀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天空阴沉,风雨欲来。村子里的老人们在屋外无助地等待,突然,一位年轻的女孩冒着雨来到了他们面前,坚定地说:“别怕,我来救苦救难!”她拉着老人的手,带他们回到温暖的家中。
在英语中,“helping those in need”或“alleviating suffering”可以视作“救苦救难”的对应表达。不同文化对救助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具有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价值观。
通过对“救苦救难”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他人的困境,激励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诸佛菩萨!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道:‘我虽不才,愿随兄长去,救苦救难,共图大事。’”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孔明曰:‘吾主刘备,仁义布于四海,救苦救难,天下共知。’”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宝玉道:‘我虽不才,愿随师父去,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水浒传》第十九回:“林冲道:‘我林冲虽不才,愿与兄长同去,救苦救难,共图大事。’”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你这和尚,不知好歹!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救了这等苦人,正是救苦救难。”
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广大灵感,使夫妻再得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