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1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53:31
成语“穷途末路”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走到穷困的道路上,到了尽头”。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处于困境中,已经没有出路,形容人或事物陷入绝境,无法再向前发展。
“穷途末路”出自《左传》中的一句:“穷途之争,岂能久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穷困的道路上争斗,怎么可能长久安宁?成语反映了古代对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人们处境的同情。
“穷途末路”在不同语境下有广泛的使用。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绝望与挣扎;也可以出现在日常对话中,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无奈;在演讲中,强调需要寻找解决方案以避免陷入困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穷途末路”在**文化中常常被用来反映人生的无奈与困境。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遭遇,也可以引申至社会、政治等层面,反映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与绝境。在现代社会,这种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体现了人们对解决困境的渴望。
“穷途末路”带给人一种压抑感和无助感。它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与困境,同时也激励人们在面对绝境时要保持希望,努力寻找新的出路。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并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段迷茫期,觉得自己在学业和职业上都处于“穷途末路”。但通过不断努力和寻求帮助,我逐渐找到了新的方向。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也提醒我在他人面临困境时要给予支持。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年轻人在城市中追逐梦想,却发现自己在竞争中陷入了“穷途末路”。就在他快要放弃时,遇见了一位老者,老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启发他,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最终走出困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t the end of one's rope”,意指某人感到绝望或无能为力。虽然两者在用法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在困境中无路可走的情感。
“穷途末路”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所感受到的无助与绝望,同时也蕴含着寻找希望和出路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共情他人的经历。
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军已有疾疫,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后汉书·皇甫嵩传》:“嵩兵少,军食不足,乃诈为书,遗城中曰:‘今大兵且至,城中无粮,可速出降。’城中闻之,皆惧,遂开门出降。嵩入城,尽诛其豪杰,余皆散走。”
《战国策·齐策六》:“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连。鲁仲连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单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人逆之,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归,请死,晋侯许之。士会曰:‘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晋侯曰:‘善。’乃止。”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你如今是~,举目无依。(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