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1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12:31
“大逆不道”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是指严重违反道德和伦理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父母、国家或社会等重大价值观念的背叛或反抗。
“大逆不道”的成语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礼记》中提到“逆”,指的是违背人伦之道的重要性。历史上,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规范,任何对父母的违背都被视为“逆”。因此,“大逆不道”常常用于形容那些背离基本伦理、道德的行为。
在不同的语境中,“大逆不道”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大逆不道”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承载了深厚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虽然家长制和传统伦理有所淡化,但对社会道德的期待依然存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强调了对社会和家庭责任的重视。
该成语常常唤起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带来愤怒与失望的情感反应。它提醒我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在表达时,能够传达出强烈的道德立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朋友背叛了他的老朋友,导致他们的友谊破裂。面对这样的行为,我感到非常震惊和失望,心中不禁想到“大逆不道”这个成语,觉得它非常贴切。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如此描绘:
孝道如山不可移,
大逆不道心难齐。
风雨飘摇人心散,
道德何处问归期。
通过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传统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反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reachery”或“betrayal”,都指背叛和不忠。然而,英语文化中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强调程度,往往没有**传统文化那么深厚。因此,这些表达在使用时可能缺乏一些道德批判的深度。
通过对“大逆不道”的学,我更加明白了道德伦理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深刻内涵。
为妖恶言,大逆不道,请逮捕治。
《宋史·岳飞传》:“秦桧以飞欲和议不成,诬以大逆不道,下狱。”
《资治通鉴·汉纪》:“莽以刘崇谋反,大逆不道,夷其族。”
《后汉书·杨震传》:“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刑以禁暴为先。今以小忿弃大功,以小过诛大臣,如此则天下寒心,四海怨望,非所以昭德也。’帝不从,震乃复上疏曰:‘臣闻尧舜之世,皋陶为士,天下无虐刑,而今反是,臣恐大逆不道之事,自此始也。’”
《汉书·王莽传》:“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公卿大夫皆以为宜如舜诛鲧,于是诛灭诸刘,凡有爵者,夷其宗族,罪大逆不道。”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大怒,以为沛公欲王关中,大逆不道。”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军与汉军在广武城相遇,项羽想与刘邦单独角斗来结束战事,刘邦死活不肯应战,只是列举项羽十大罪状,说项羽是大逆不道。项羽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士兵向汉军放箭,刘邦中箭,汉军只好退回皋城防守
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