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8:32
成语“投袂而起”的字面意思是“把衣袖挥起而起”,形容人们因受到感动或激励而迅速行动,通常用于描述一种豪情壮志、奋发向上的状态。基本含义强调了激动、迅速的反应。
“投袂而起”出自《史记·平原君赵佗传》,原文描述了平原君赵佗在听到某种激动人心的言论后,豪情满怀,迅速起身行动。从历史背景来看,此成语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理想和抱负的追求,以及在关键时刻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景,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投袂而起”反映了**文化中重视勇气和果敢的传统,尤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适用,鼓励人们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迅速做出反应。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激昂的情感,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敢于追求梦想的人。它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要有勇气去把握机会,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因为一次演讲比赛而感到紧张,听到同学的鼓励后,我立刻“投袂而起”,决定全力以赴。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片辽阔的天地之间,
他投袂而起,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焰。
不惧风雨,不畏前路艰辛,
只为那梦想的彼岸,奋勇向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ise to the occasion”,也传达了在关键时刻积极应对的意义。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反映了人们普遍追求勇气和果敢的价值观。
通过对“投袂而起”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中勇气和激情的象征。它提醒我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行动,对于语言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曹操闻之,投袂而起,曰:‘吾当为天下除害。’”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投袂而起,曰:‘吾当为天下除害。’”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投袂而起,曰:‘吾当为天下除害。’”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投袂而起,曰:‘吾当为天下除害。’”
《左传·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以告于君。”
春秋时期,楚穆王联合陈、郑、蔡三国进攻宋国。宋昭公只好投降。楚穆王神气活现指使宋昭公干这干那。楚穆王死,楚庄王即位,派大夫申舟不必向宋国借道到齐国去办事,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气得浑身发抖,投袂而起集结军队攻打宋国
犹谓人心思顺,必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