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5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8:33
“挥袂生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挥动衣袖,生出风来”。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离去时的潇洒姿态,或形容动作迅速而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生动的感觉。
该成语源于古代文学,最早见于《后汉书·逸民传》。在描述一些人的高风亮节和自由洒脱时,常用“挥袂生风”来形容他们的优雅和不羁的风范。这种形象化的表达增强了对人物气质的刻画,使得成语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挥袂生风”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离去或做出某种激烈动作时,能够传达出一种洒脱和自信的气质。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做事果断、迅速,或者在某种场合中表现得特别洒脱。在演讲中,也可以用来激励他人,鼓励他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洒脱的气质常常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更为显著。“挥袂生风”不仅仅是动作的描述,它还反映了古人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依然受到推崇,尤其是在追求个性和自我表达的背景下。
“挥袂生风”给人一种自由、洒脱的感受,联想起那些在生活中勇于追求梦想、不拘一格的人。这种情感反应使我在表达时更加注重气质的展现,尤其是在描述人物时,常常希望能够传达出那种轻松自如的感觉。
在一次演讲中,我尝试用“挥袂生风”来形容我对未来的展望,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种表达不仅增添了演讲的生动性,也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夜幕降临星河灿,挥袂生风随梦远。” 这样的句子不仅使用了成语,还结合了夜晚和梦想的意象,增强了整体的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leave with a flourish”,意思是以风采离开。虽然两者都强调了离去时的自信和优雅,但在文化背景上,汉语成语更加强调一种内敛的美感,而英语表达则可能更直白。
通过对“挥袂生风”的深入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态度和个性。这个成语提醒我在生活中也要保持一种洒脱、自信的态度,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
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白》:“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辄觉。”
《晋书·隐逸传·夏统》:“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引 晋·成公绥《啸赋》:“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济洪灾于炎旱,反亢阳于重阴,引唱骋情,布芳施馨,畅余音于霄汉,何飘飖之靡宁。”
《文选·潘岳〈射雉赋〉》:“奋劲骹以角槎,瞵悍目以旁睐,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