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1:47
“杀鸡炊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杀鸡做饭”,其中“杀鸡”指宰杀鸡,而“炊黍”则指用黍米(即小米)做饭。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小事而大动干戈,做出过于夸张的反应,通常带有贬义色彩。
“杀鸡炊黍”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是“杀鸡焉用牛刀”,意在强调用大力气解决小问题,实际上是对人们一种不合理行为的讽刺。成语的起源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处理事物的智慧与分寸的重要性,强调处理事情时应量入为出。
“杀鸡炊黍”常用于日常对话、文学作品及演讲中,通常在评判某些行为时使用。例如,当有人为了一个小问题而做出过于复杂或激烈的反应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杀鸡炊黍”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效率与节省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过度反应或资源浪费。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带有批评和讽刺的意味,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复杂化和不理智的反应,让人思考如何更加明智地处理事务。
在我的一段工作经历中,我曾经看到一位同事为了一个小问题,召开了全员会议,浪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此时,我想到了“杀鸡炊黍”,并在会议上提出应该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成语:
庭前小鸡鸣清晨,
宰杀何必动牛刀。
只需一勺轻炊黍,
平淡生活最逍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using a sledgehammer to crack a nut”,也指为小事动用过大的力量。虽然语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均强调处理事情时应合理评估。
通过对“杀鸡炊黍”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选择合适的成语不仅能够提升表达的生动性,还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评判他人的行为。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实际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我在生活中保持理性与节制。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宋史·赵普传》:“普为相,每朝廷有大事,普必杀鸡炊黍,以示不忘本。”
《晋书·王导传》:“导为扬州刺史,州人闻其至,皆杀鸡炊黍以待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归邺,杀鸡炊黍,以谢其众。”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陈,陈湣公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而视之,孔子遂言曰:‘君杀鸡炊黍,以待宾客,非礼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帅师伐郑,郑伯请成,晋侯许之,乃杀鸡炊黍以享荀林父。”
哥哥,您兄弟在家~等待哥哥相会。哥哥,你休失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