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3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4:25
成语“惊肉生髀”的字面意思是“因惊吓而肉体生出髀(大腿部位)”,形容人因恐惧而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基本含义是指由于极度的惊恐或震惊而导致身体上的不适或变化,常用来形容心理受到巨大冲击后的反应。
“惊肉生髀”出自《庄子·外物》。在这部经典的道家著作中,庄子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成语的来源背景强调了人受到惊吓时的生理反应,反映了古人对心理与生理关系的思考。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心理与生理的联系被重视,古人通过生动的成语来描述人类情感与生理反应的复杂性。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惊吓时,仍然会产生类似的生理反应,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
听到“惊肉生髀”这个成语,往往会联想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可能会引发对恐惧或惊吓经历的回忆。它能够让人意识到情感与身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去看恐怖电影,电影中的惊悚场景让我感到非常害怕,几乎是“惊肉生髀”。这让我意识到,面对恐惧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是多么真实和强烈。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成语:
“夜深幽静月当空,
惊肉生髀梦难穷。
幻影腾空随我行,
恐惧无形心自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cared to death”或“frozen with fear”,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因恐惧而产生的生理反应,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恐惧体验的相似理解。
通过对“惊肉生髀”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生理反应的字眼,它还深刻反映了人类面临恐惧时的脆弱与无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使交流更为生动和形象。
《旧唐书·李靖传》:“靖尝谓人曰:‘吾观天下,未有不为我动者。’或曰:‘公何以知之?’靖曰:‘吾尝见人惊肉生髀,而知其心矣。’”
《南史·萧思话传》:“思话尝谓人曰:‘吾观天下,未有不为我动者。’或曰:‘公何以知之?’思话曰:‘吾尝见人惊肉生髀,而知其心矣。’”
《晋书·王导传》:“导尝谓人曰:‘吾虽不才,然观天下之势,未有不为我动者。’或曰:‘公何以知之?’导曰:‘吾尝见人惊肉生髀,而知其心矣。’”
《世说新语·言语》:“王丞相尝谓阮思旷曰:‘卿有惊肉生髀之志,何不早图?’”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尝与曹公猎,获禽,因曰:‘吾为天下猎,岂惜一禽!’公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先主惊肉生髀。”
东汉末年,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丢失了地盘,就去投奔刘表。刘表设酒宴安慰他。席间两人谈得甚欢,刘备入厕摸自己的髀,发现上面的肉又长了起来,回座后不禁感慨,这样下去,光复汉室何时才能成功?刘表送他地盘与军队以抵御曹操
人人~,却日欲挥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