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4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58:04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江郎的才华耗尽了,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文思枯竭、才华不再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曾经才华横溢,但到后来却再也写不出好作品或者无法继续创造的情况。
“江郎才尽”源于南朝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成语的典故出自宋代文学家江淹,他诗才横溢,但在晚年时却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因而被后人用“江郎才尽”来形容才华的枯竭。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太和记》中对江淹的描述,体现了对文人才能衰退的反思。
“江郎才尽”常用于文学评论、艺术创作和日常对话中。它可以在讨论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时使用,例如:“这位作家的前几部作品非常出色,但最近的新书让我觉得他似乎江郎才尽。”在演讲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一领域的表现逐渐下滑。
同义成语与“江郎才尽”强调的意思相对,前者通常是积极的评价,而后者则是负面的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才华受到极高重视。“江郎才尽”反映出一种对文人创作能力的敬重及对其衰退的惋惜。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创作形式多样,但这一成语依旧适用,特别是在对艺术、文学等领域的评价中。
“江郎才尽”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常常是惋惜和失落。对于那些曾经辉煌的创作者来说,这个成语仿佛是对他们辉煌岁月的告别,也唤起了对自身创作能力的反思,易引发深思。
在我个人的写作经历中,曾经有段时间,我陷入了写作的瓶颈期,难以写出满意的文章,常常感到“江郎才尽”。但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练*,我逐渐找回了灵感。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江郎才尽”:
春花秋月一时空,
才思如水渐渐穷。
江郎才尽心难抑,
唯余遗梦在梦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writer’s block”,也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灵感枯竭的状态。虽然“江郎才尽”更强调的是才能的衰退,而“writer’s block”侧重于暂时的创作障碍,但两者都反映了创作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对“江郎才尽”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讨论创作和艺术时能更准确地表达感受和观点。这一成语也提醒我在面对创作瓶颈时,不必过于焦虑,要学会寻找新的灵感和方式。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唐才子传》卷五:“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然少得疾病,自伤曰:‘天若有情天亦老。’后以病卒,年二十七。时人谓之江郎才尽。”
《唐诗纪事》卷五十六:“李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然少得疾病,自伤曰:‘天若有情天亦老。’后以病卒,年二十七。时人谓之江郎才尽。”
《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引《古今诗话》:“江淹尝游嵩岳,梦一人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太平广记》卷二百引《谈薮》:“梁江淹,少时梦人授以五色笔,由是文藻日新。后宿野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南史·江淹传》:“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江郎才尽。”
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诗也平淡无奇了,偶尔灵感一来,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
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连诗也写不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