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5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0:39
“仁至义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仁爱之心已至,义务已尽”。它表示一个人对他人尽了最大的仁爱和道义,到了不再能给予更多的程度。通常用于表达某人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善意,无法再承担更多的责任或义务。
“仁至义尽”最早见于《孟子》。孟子在论述人际关系与道义时提到,人与人之间应以仁为基础,以义为准则。这个成语强调了人在道德责任上的极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
“仁至义尽”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朋友、家人或同事之间的相处中。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小说、诗歌,也可以在日常对话或演讲中使用。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或付出后,常常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他对自己行为的自我阐释。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仁至义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和关心。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责任感和道德义务的场合。人们常常用它来反思自己在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提醒自己在尽力而为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的情感与需求。
“仁至义尽”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无奈。当一个人付出了所有却仍感到疲惫时,这个成语便是对其经历的真实写照。它引发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感受。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个朋友在经历困难时期时,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支持他,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我意识到即使我仁至义尽,他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这让我感到失望。这让我明白,付出和回报并不总是成正比的,有时也需要设定自己的界限。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风雨中我撑伞,
仁至义尽,心已倦。
情深似海终难渡,
不求回报只问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do one's utmost”或“to go above and beyond”。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一个人尽力而为的态度,但在文化背景中,可能缺少“仁义”这一道德层面的深刻内涵。
通过对“仁至义尽”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中,尽力而为是值得赞赏的,但我们同样需要明白自己的极限。这不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到自我的感受与界限。
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汉书·艺文志》:“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仁至义尽,其僖公之谓乎!’”
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