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2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1:22
“何郎傅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何郎为谁涂粉”。它通常用来形容女性为了取悦男性而打扮得花枝招展,隐含了对这种行为的讽刺和批评。这个成语表达了对女性过度追求外表的无奈与嘲讽,暗示了在爱情面前有时女性的付出和牺牲。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女性打扮的讨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为了吸引男性而精心打扮的情景。这种现象在古代社会中尤为普遍,成语通过对这种现象的观察与反思而产生。
“何郎傅粉”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女性的美丽往往与她们的价值直接相关,因此“何郎傅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与压力。在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外貌焦虑的问题,这使得这个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女性在追求爱情与认可时的无奈与挣扎。它引发了对性别角色的思考,以及对外貌与内在美之间关系的反思。
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上,我们讨论了社会对女性外貌的标准和期待,我用“何郎傅粉”来形容这一现象,大家都很有共鸣,讨论气氛热烈。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何郎傅粉”融入:
月下花前何郎傅,
一缕轻烟惹人愁。
妆容背后藏心事,
只愿君知我心柔。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现象也存在,比如“beauty standards”(美丽标准)和“vanity”(虚荣)。这些词汇都涉及到对外表的重视,但表达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何郎傅粉”的分析,我意识到,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性别与美的多重意义,促使我在交流中更加谨慎和深思。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北史·李谐传》:“李谐字虔和,美容仪,有才学,位至吏部尚书。”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五引《谈薮》:“何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逊美容仪,好学,有文才,仕至尚书水部郎。”
《南史·何逊传》:“何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逊美容仪,好学,有文才,仕至尚书水部郎。”
《世说新语·容止》:“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长得十分俊美,他经常涂脂抹粉。曹丕称帝后,想亲自检验一下何晏有多美,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他请何晏在宫内喝酒,让他吃加辣的热鸡汤面。何晏一边吃,一边不停地擦汗。一碗面吃完,脸上的脂粉全部被擦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