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4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1:34
“余响绕梁”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余音在梁间回荡”。它主要用来形容音乐或声响的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基本含义则是指美妙的音乐或演讲等声响的余韵,在听者心中持续回荡,令人陶醉。
“余响绕梁”源自古代文人对音声的描写,具体来说,最早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诗经》和《乐府诗集》中对音乐的赞美。它传达了音乐不仅仅是瞬间的享受,更能在心灵深处留下持久的印象。这里的“梁”通常指的是房屋的横梁,寓意声响的传播和回荡。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和诗歌被视为文人雅士的重要修养。成语“余响绕梁”反映了古人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音乐在情感表达和人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艺术、文化领域,强调作品的深远影响力。
“余响绕梁”给人一种美好、悠长的感觉,联想到经典的音乐作品和动人的演讲。它传达了一种艺术的力量,能够触动听者的心灵,使人产生共鸣。这种情感反应也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分享了一位音乐家的现场演出经历,提到“余响绕梁”来表达我对演出效果的喜爱,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纷纷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演出。
在一首诗中:
月下琴声绕梁飞,
余韵缭绕心间随。
一曲终了人未散,
情思绵绵似水催。
通过这样的创作,生动地表达了音乐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
在英语中,“lingering echoes”可以作为与“余响绕梁”相对应的表达,强调声音或情感的余韵和影响。不同文化中对于音乐和艺术的反应,虽然用语不同,但相似的情感体验是共通的。
“余响绕梁”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成语,更是对艺术和情感深刻理解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加语言的美感和感染力,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而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宋史·乐志十七》:“每宴,教坊申请俳优杂剧,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六韦应物《听莺曲》:“众鸟各归枝,乌乌尔不栖。还应知妾恨,故向绿窗啼。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敬语王孝伯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孝伯曰:‘阮公临终,余响绕梁,岂酒所能浇!’”
《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引晋·孙楚《韩王故台赋》:“清商激于琴瑟,素女扬于钟鼓,飞廉应于箫管,余响绕于梁栋。”
《文选·陆机<文赋>》:“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李善注:“言舞者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皆余响绕梁也。”
韩娥过齐雍门,鬻歌假食,既毕,而~,三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