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6:26
成语“才高行厚”由四个字组成:“才”、“高”、“行”、“厚”。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才能出众,品德高尚。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在才华和道德品质上都非常优秀,常用来赞美某个人的综合素质。
“才高行厚”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字面意义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其中“行”代表品德和行为,而“才”则指智慧和才能。这一成语反映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中,德才兼备的人才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才高行厚”在不同场合的使用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才与德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特质。“才高行厚”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才能的人更容易受到尊重和信赖。
“才高行厚”让我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默默奉献、并且用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影响他人的人。这种积极向上的形象给人以鼓舞,也激励我在生活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想到“才高行厚”的标准。比如在求职时,我希望自己的能力和道德品质能够得到认可,因此在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注重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以诚待人。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写一个年轻的学者,他虽然年纪轻轻,却以其才高行厚的品德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故事的高潮在于他帮助村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最终被大家推举为村长。
在英语中,可以用“talented and virtuou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一个人既有才能又有道德。这种价值观在许多文化中都是被推崇的,特别是在强调个人品德的文化中。
通过对“才高行厚”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优秀品质的赞美,也反映了社会对理想人才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使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深度和文化内涵,鼓励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初心,秉持道德。
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明史·文苑传·徐祯卿》:“祯卿少与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祯卿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宋史·文苑传·李觏》:“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亲老,以教授自资,学者常数十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上《明堂定制图序》曰:‘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
《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后汉书·王符传》:“符独耿介不同于世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著其五篇云尔。”
《汉书·李寻传》:“才高行厚,未可以日月期望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