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5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34:56
“七步成诗”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只需走七步就能作出一首诗。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能够迅速创作出诗歌或文学作品。
“七步成诗”源自**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曹植的故事。曹植是著名的诗人,他在一次与兄长曹丕的争夺中,被迫在七步内作出一首诗,最终成功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个典故显示了他卓越的诗才和机智。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具有极高的文学才能,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可以在文学讨论、演讲、书评或日常对话中使用。例如,在评价某位年轻诗人时,可以说:“他的才华真是令人惊叹,简直是七步成诗。”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诗歌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才华横溢的诗人常常受到尊重和赞美。成语“七步成诗”体现了人们对文学才华的推崇。在现代社会,虽然诗歌的地位有所变化,但对迅速创作的赞赏依旧存在,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许多人仍然期望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有创意的内容。
“七步成诗”常常让我联想到那种灵感涌现的瞬间,诗人的才华似乎一瞬间就能爆发。它引发了对创作过程的思考,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向往和尊重。
在我参加的一个诗歌比赛中,我也经历过创作灵感瞬间爆发的情景。那时我感到自己仿佛能“七步成诗”,于是迅速写下了几行诗句,最终获得了评委的认可。这让我更加体会到成语的深刻含义。
在一个关于创作的短篇故事中,可以描写一个年轻的诗人面临创作瓶颈,在一次偶然的散步中,他走了七步,灵感如泉涌般迸发,最终创作出一首动人的诗,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体现出“七步成诗”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a poet in a moment”或“write poetry in a flash”,同样强调了创作的灵感和迅速性。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对创作天赋的赞美和敬仰是共通的。
通过对“七步成诗”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赞美,更是对创作过程中的那种灵感和瞬间的重视。在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珍惜每一个灵感瞬间,努力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创作。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宋史·文苑传五·梅尧臣》:“尧臣为诗,古淡深远,有盛名于一时。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繇是知名。尝与修同赋《河豚鱼诗》,七步而成,修叹服之。”
《唐诗纪事》卷三:“王勃六岁能文,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才,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临水,肄习文章。尝登滕王阁,赋诗七步而成,时人称之。”
《太平广记》卷二百引《独异志》:“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曹植同辇出游,路逢两牛相斗于墙间,一牛死,一牛活。文帝即命植赋诗,不得道‘牛’字,限七步成。植应声便为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歘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帝甚有愧色。”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尝于帝前作诗七步而成,辞甚俊丽。”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冷绛雪道:‘子建~,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