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0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1:45
“无恶不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什么坏事不做”。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恶劣,做了各种坏事,没有什么不坏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人品极差,毫无道德底线。
“无恶不作”的起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的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恶行的描述。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为所欲为、肆意妄为的人。类似的表达在古典文学中也有所体现,如《史记》中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强调其所作所为的恶劣。
“无恶不作”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无恶不作”在**文化中强调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可以用来批判那些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的人。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不公和道德缺失的问题。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到的情景往往与恶行、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关。它引发的情感反应可能是愤怒、无奈或对正义的渴望。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因贪婪和自私而做出“无恶不作”的行为,比如在职场上为了个人利益而陷害同事。这让我深刻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并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谨慎地使用。
我尝试将“无恶不作”融入一首小诗:
黑夜无尽,恶影重重,
无恶不作,良心泯灭。
心中正义,何时再现,
唯愿天道,昭示公正。
在英语中,“无恶不作”可以对应于“no evil too great”或“capable of any wrongdoing”。这种表达同样强调道德的缺失和行为的恶劣。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其所传达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具有相似性。
通过对“无恶不作”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别行为的描述,更是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它在语言学中帮助我认识到如何用简洁有力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象,在沟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无恶不作,无善不为,天下皆知其恶。”
《后汉书·袁绍传》:“无恶不作,无善不为,天下皆知其恶。”
《汉书·王莽传》:“无恶不作,无善不为,天下皆知其恶。”
《史记·秦始皇本纪》:“无恶不作,无善不为,天下皆知其恶。”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无恶不作,无善不为。”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在北京杀人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