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2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5:52
“歃血为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血液来立誓,表示一种非常严肃、庄重的誓言。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血盟的方式立下誓言,通常用于表明双方在某种重大事情上的忠诚和承诺。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血盟仪式。在**古代,血盟是通过割破手指或其他方式让血液混合,以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忠诚。这种仪式常见于部落之间或军事同盟,象征着生死与共的关系。成语中“歃”字本身指的是用舌头舔血,而“血”为血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歃血为誓”的概念。
“歃血为誓”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深厚的友谊和忠义。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不再常见真正的血盟仪式,但在谈到承诺、忠诚和誓言时,仍可用此成语。例如,在演讲、文章、励志文学中常见到此成语,以强调信念的坚定。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信任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而“歃血为誓”正体现了这一点。现代社会虽然不再使用血盟这种形式,但对忠诚、承诺的追求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团队合作、友情和爱情等关系中。
“歃血为誓”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庄重和神圣的,联想到忠诚、义气和牺牲。在思维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承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和几个朋友在一起经历了一次艰难的挑战。我们曾开玩笑地表示要“歃血为誓”,虽然没有实际的仪式,但这种心意却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我们共同克服了困难,彼此的支持成为了我们之间的纽带。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有这样一段描写: “在那片古老的森林深处,两个部落的首领在月光下对峙。他们知道,只有通过歃血为誓,才能结束长久以来的争斗,携手共创未来。随着鲜血的交融,他们的誓言在空中回荡,宛如神灵的见证。”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誓言仪式也存在。在西方,可能会有“血盟”或“誓言”的概念,例如在一些电影或文学作品中,角色通过割破手指混合血液来立誓。不同文化对誓言的理解和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共同点在于强调忠诚和承诺。
通过对“歃血为誓”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忠诚和承诺在个人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思考人际关系时更加深刻。在语言学中,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与价值观。
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歃血为誓,乃告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与刘备歃血为誓,共抗曹操。”
《后汉书·班超传》:“超与西域诸国歃血为誓,共击匈奴。”
《汉书·王莽传》:“莽与诸将歃血为誓,共讨汉贼。”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与信陵君歃血为誓,共谋伐秦。”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齐,齐桓公与之歃血为誓。”
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