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0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41:36
“积劳成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由于长时间的辛劳而导致身体的疲惫、衰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过度工作或辛苦打拼而身心俱疲的状态,强调了劳累的积累对人的影响。
“积劳成瘁”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积劳成瘁,故伤于风。”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长时间的疲劳,导致身体的虚弱。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工作的重视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
这个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文学作品、日常对话以及演讲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人物的辛勤与付出;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或同事工作繁忙而感到疲惫;在演讲中,可以用作对辛勤工作者的赞美或劝诫人们注意劳逸结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勤奋工作常被视为美德。成语“积劳成瘁”则提醒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身体健康,避免过度劳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这一成语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反映出人们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关注。
“积劳成瘁”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事业拼搏的人,他们的辛勤付出常常伴随着疲惫和压力。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以及周围人们的努力与奉献。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最终感到身心俱疲。这时,我意识到需要调整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开始注重自我调节,以避免“积劳成瘁”的状态。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积劳成瘁”:
晨曦初露忙碌影,
桌前灯下影成双。
积劳成瘁身心疲,
愿得清风抚心房。
在英语中,可以用“overworked and underpai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工作过度且报酬不足的现象。而在日本文化中,“过劳死”这一现象则更直接地反映了因过度劳累导致健康问题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积劳成瘁”的学和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疲劳的词汇,更是对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警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的使用能够更生动地传达情感与态度,促使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平衡。
连年野处,积劳成瘁。
《宋史·岳飞传》:“飞以忠义许国,每战必克,然积劳成瘁,竟以疾终。”
《晋书·王导传》:“导以久病,不堪朝会,帝亲幸其第,问疾甚勤。导积劳成瘁,终于不起。”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超素有胸胁疾,既至,病遂加。帝遣中黄门问疾,赐医药。超竟不起,积劳成瘁,年七十一,薨于官。”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此所谓积劳成瘁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积劳成疾,遂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