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17:39
“克俭克勤”这个成语由“克”、“俭”、“克”、“勤”四个字组成。其中“克”有克制、能够的意思,“俭”意为节俭、节省,“勤”则指勤奋、努力。因此,字面意思是指克制奢侈,注重节俭,同时要勤劳努力。它强调了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节约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
“克俭克勤”出自《尚书》,原文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国家要勤奋,家庭要节俭。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勤俭节约的重视,作为一种美德传承至今,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克俭克勤”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克俭克勤”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勤劳和节约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但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勤俭节约更是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之一。
听到“克俭克勤”这个成语时,我会联想到勤劳的人们,他们在生活中默默付出,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而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努力,不浪费资源,珍惜时间。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时常会提醒自己要“克俭克勤”。例如,在大学期间,我努力学*,尽量节省开支,合理安排时间,最终顺利毕业并获得奖学金。
我写了一首小诗,融入了“克俭克勤”这个成语:
晨曦微露勤耕耘,
克俭持家志不分。
岁月如歌勤作伴,
节约每寸铸辉煌。
在英语中,类似于“克俭克勤”的表达是“diligence and frugality”。这种价值观在许多文化中都有体现,强调勤奋和节约的重要性。例如,在西方文化中,“time is money”也体现了对时间和资源的珍惜。
通过对“克俭克勤”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勤奋和节俭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也提醒我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应忘记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合理利用每一资源。这种态度将有助于我在未来的学*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令时,即立志清丈,至是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后汉书·列女传》:“勤身克己,以奉公为务。”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克俭于家,克勤于邦。”
适来这杯酒,乃劝大舅,自今以后,兢兢业业,~,以付岳父泉台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