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0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6:11
“搴旗取将”字面意思是“拔起旗帜,捉住将领”。其中“搴”有拔起、提起的意思,“旗”指的是军旗或标志,“取”意为抓取、捉住,“将”指的是将领或指挥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军队攻打敌人,所向披靡的场景,或比喻在某个领域中取得显著的成就。
“搴旗取将”最早出自《左传》,用于描述古代战争中的场景,强调在战斗中抓住敌方将领的重要性。这个成语由古代的军事活动演变而来,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策略和胜利的重视。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军事战斗、战略部署等场合,也可以引申至其他领域,比如商战、职场竞争等。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描绘激烈的战斗场景;在日常对话中,作为比喻形容某种成功的追求;在演讲中,则可能用来强调目标明确和果敢行动的重要性。
“搴旗取将”在**古代文化中,战争和军事策略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个成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对战斗胜利的渴望,也体现了对将领和领导能力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的直接意义逐渐减弱,但在商业竞争、职场斗争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强调了目标明确和高效行动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激昂、奋进的感觉,联想到在艰难环境中奋勇争先的场景。它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勇敢追求目标,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曾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准备一个重要的考试。每当我想放弃时,我会提醒自己“搴旗取将”,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在某个冬日的清晨,雪花纷飞,我写下这样几句: “在这寒冷的晨曦,战士们搴旗取将,心中燃烧着热血与信仰,向着未知的前方奋进。”
在英语中,“to seize the flag”可以与“搴旗取将”对应,强调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意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在于追求成功和胜利的决心。
通过对“搴旗取将”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沟通更加生动和有力。
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召河北诸郡,相继来归。飞遣将招抚,散其徒,授以官爵,俾各率其众,以卫乡土。飞又遣将分道讨捕,悉平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馀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秋九月,太祖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信、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