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42:56
“盘根错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盘绕的根和交错的枝节”。它通常用来形容事情复杂,难以理清,或者关系错综复杂。可以引申为形容纷繁复杂的局面或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
“盘根错节”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山海经》中,有关于植物根部的描写,反映出根部的交错和盘绕。这个成语逐渐演化为形容事物复杂,尤其是涉及到人际关系或事情的多重性。
“盘根错节”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盘根错节”在**文化中常常用于描绘人际关系或事情的复杂性,反映出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所面临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任何需要协调多方关系的场合,如商业谈判或家庭关系。
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复杂、纠结的情感,容易让人联想到烦恼、困惑和无奈。在表达时,可以用它来强调事情的难度和挑战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团队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和沟通不畅,导致项目进展缓慢。这时,我就想到了“盘根错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我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沟通的困难。通过逐步理清各自的意见,最终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项目。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这个幽暗的森林里,树根盘根错节,像是无数个故事交织在一起,等待着有心人去解开那千丝万缕的秘密。”
在英语中,可以用“entangled”或“convolut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同样传达出复杂和纠结的含义,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盘根错节”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复杂事物的本质,以及在沟通过程中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入。它在我日常沟通中起到了引导思维和表达的作用。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清史稿·曾国藩传》:“盘根错节,非一日之智。”
《明史·杨继盛传》:“盘根错节,非一日之功。”
《宋史·范仲淹传》:“盘根错节,非一日之寒。”
《晋书·刘琨传》:“是以盘根错节,然后辨其材。”
《后汉书·虞诩传》:“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东汉读书人虞诩应太尉李修的聘请为官,西羌突然入侵,他与大将军邓骘的用兵存在分歧而产生矛盾。邓后来找机会报复性调他去朝歌任职。虞诩则认为这是好事,就像砍树应砍那些坚硬的盘根错节,这样才显出斧头的锋利
莫谓乡村阻力多,~须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