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2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1:03
成语“措心积虑”由“措心”和“积虑”两个部分组成。“措心”意指用心安排、考虑;“积虑”则表示长期的担忧和思考。整体来看,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用心思虑,积累了很多的担忧和考虑。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情非常认真地思考和筹划,伴随着心中的焦虑和不安。
“措心积虑”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代文献中有较多出现。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思虑和情感的细腻观察,尤其是在处理事务时的谨慎态度。
“措心积虑”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思虑与情感紧密相连,常常被视为品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的“措心积虑”往往与心理压力、焦虑和生活质量相关联。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仍然广泛,能够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压力时的内心体验。
“措心积虑”常常让我联想到一种紧张和压迫感,仿佛心中积累了太多的担忧,无法轻松面对生活。这种情感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对责任和目标的重视。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因为工作上的一个重要项目而“措心积虑”。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我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和方案设计,虽然压力很大,但最终的结果让我感到满意。
在夜深人静时,月光洒在窗前, 我独坐在桌前,心中措心积虑。 未来的路在何方,我无从知晓, 但愿明日的阳光能驱散心头的忧愁。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worry over”,它同样传达了对某事的担忧和思考。但“措心积虑”更强调了思虑的积累过程和情感的深度,反映了更为细腻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成语“措心积虑”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思虑的成语,更是承载了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传达情感和心理状态,丰富我的表达能力。
逮迹其自为,则因循惰弛,罕克自强,措心积虑,甘心为小人,而不以为病。
《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措心积虑,欲除宦官。”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措心积虑,欲平太平天国。”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措心积虑,欲振朝纲。”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措心积虑,欲倾太子。”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措心积虑,欲变法度。”
有识之士疑之,则以谓潜师游方之外者也,其~皆与吾道殊,初不可以强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