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0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0:49
成语“掩面失色”的字面意思是用手掩住脸,失去了颜色。基本含义是因为受到惊吓、震惊或羞愧而表现出的面部表情变化,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恐惧或惊慌失措。
“掩面失色”并没有明确的古代典故,但其含义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惊慌、恐惧的描述。在古代汉语中,掩面常常与羞愧、恐惧等情绪相关联,而失色则是对面部表情变化的形象描绘。这个成语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突发**时的自然反应。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被视为情感的重要体现。“掩面失色”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对情绪表达的关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更加注重情感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依然会出现掩面失色的情景,如突发的坏消息或重大压力。
“掩面失色”让我联想到无助和恐惧的瞬间,特别是在面对意想不到的坏消息时。这种表情变化常常令人心痛,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人类脆弱的一面。在表达时,它能有效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我生活中,曾在一次家庭聚会上突然得知一位亲戚的意外,我的表情立刻变得苍白,情不自禁地掩住了脸,这一刻让我深刻体会到“掩面失色”的含义。
在某个故事中,角色在一次突发的自然灾害来临时,看到周围的人们纷纷掩面失色,表现出绝望和恐惧,随后主角决定要鼓起勇气带领大家逃生,这样的情节可以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情感深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urn pale with fear”,同样形容因恐惧而脸色变白。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恐惧和惊慌失措的理解是相似的,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掩面失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情感的表达工具,也是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反映。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更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使交流更加丰富和有趣。
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掩面失色,曰:‘吾何以至此!’”
《后汉书·袁绍传》:“绍掩面失色,曰:‘吾何以至此!’”
《汉书·王莽传》:“莽掩面失色,曰:‘吾何以至此!’”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掩面失色,曰:‘寡人虽不德,何至于此!’”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掩面失色,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