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7:17
成语“碎身糜躯”由“碎”、“身”、“糜”、“躯”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身体被打碎、身体被糜烂,形象地表达了极其悲惨或痛苦的状态。它常用来形容为某种事业或理想而愿意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身体。
“碎身糜躯”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出处较为模糊,可能与古代士人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有关。成语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牺牲的重视密切相关。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志士在捍卫国家、保卫信仰时表现出这种“愿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故有此成语流传。
在不同的语境中,“碎身糜躯”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事业的执着与奉献。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碎身糜躯”体现了**文化中忠诚、奉献和牺牲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和志士都以此为己任,反映了社会对这些品质的崇敬。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被人们所推崇,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许多人依然愿意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该成语常带有悲壮、崇高的情感色彩,使人联想到那些为理想而不惜代价的人物形象。它激发了人们对理想与信念的思考,同时也引发对自我牺牲的反思。
在生活中,我曾经在团队项目中遇到困难,团队成员为了完成任务,几乎熬夜工作到崩溃。虽然过程艰辛,但大家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碎身糜躯”的意义。
在一首诗中:
为梦追逐千里路,
碎身糜躯也无惧。
心中理想如星辰,
照亮前行不言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acrifice oneself for a cause”,尽管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相似的,都是强调为了理想或信念而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和安全。
“碎身糜躯”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语言学*中更加关注表达的深层含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牺牲。
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糜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
《旧唐书·李靖传》:“靖知势不可为,乃上疏乞骸骨,曰:‘臣自知才薄力微,不足以当大任,愿乞骸骨,归老田里。’疏入,不报。已而京师戒严,靖复上疏,请以死自效,曰:‘臣愿碎身糜躯,以报陛下。’疏入,亦不报。”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知事不可为,乃上疏乞骸骨,曰:‘臣自知才薄力微,不足以当大任,愿乞骸骨,归老田里。’疏入,不报。已而京师戒严,则徐复上疏,请以死自效,曰:‘臣愿碎身糜躯,以报陛下。’疏入,亦不报。”
《明史·于谦传》:“谦知势不可为,乃上疏乞骸骨,曰:‘臣自知才薄力微,不足以当大任,愿乞骸骨,归老田里。’疏入,不报。已而京师戒严,谦复上疏,请以死自效,曰:‘臣愿碎身糜躯,以报陛下。’疏入,亦不报。”
《宋史·岳飞传》:“飞知秦桧意,上书力陈和议之非,且曰:‘臣愿提兵趋京洛,以复中原,庶几碎身糜躯,以报陛下。’书奏,桧大怒,遂罢飞兵权。”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乞骸骨,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超至洛阳,数月而卒,年七十一。诏曰:‘超以碎身糜躯,效命边陲,垂名竹帛,可谓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