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5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39:27
“就地正法”字面意思是“在事发地点立即执行法律”,基本含义指的是对犯罪行为或违法行为采取迅速而严厉的惩罚措施,通常强调对罪行的快速处理,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秩序。
“就地正法”最早出现在《明史》中,描述明代统治者对某些违法行为采取的果敢措施。它反映了古代法律制度的严厉,强调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该成语逐渐被引申为对不法行为的严厉打击,成为一种对快速、果断处理问题的表述。
“就地正法”通常用于描述法律、纪律、规章制度的执行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正义的迅速实现;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表达对不法行为的强烈反感及对法律实施的支持;在演讲中,可能被用来强调政府或组织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就地正法”的理念反映出对法律权威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对法律执行的争议,尤其是对于是否应有“就地正法”的执行方式,以及其对人权的影响。
“就地正法”给人一种迅速、果断的印象,常常与公正、严厉的情感联结在一起。它传达了对法律正义的渴望,同时也可能引起对法律执行过程的反思与担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目睹一起交通事故,事故责任明显在于一方。处理现场的交警迅速做出了判断,实施了相关的处罚措施,我当时觉得这种“就地正法”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众的安全和法律的权威。
在一首诗中,或许可以这样写:
狂风骤雨掠过街,
罪恶藏身无处遏。
正法如雷霆万钧,
就地斩断邪恶链。
这表达了对不法行为的迅速清除和对正义的渴望。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ift justice”或“instant punishment”,这些短语同样强调了对犯罪行为的快速处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法律和正义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对维护社会秩序的渴望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就地正法”的学*,我加深了对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丰富了我的词汇,也使我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更加关注法律的执行与公正。
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个就地正法。
《唐律疏议》:“凡杀人者,就地正法,不待奏报。”
《元史·刑法志》:“凡盗贼,就地正法,不待奏报。”
《宋史·刑法志》:“凡杀人者,就地正法,不待奏报。”
《清史稿·刑法志》:“凡强盗,就地正法,不待奏报。”
《明史·刑法志》:“凡盗贼,就地正法,不待奏报。”
且地方坤民,困受该逆之害,伏辕固请将该逆~,以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