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39:24
“就地取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某个地方直接利用现有的材料或资源来进行创作、解决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基本含义是强调灵活应变,善于利用手头的资源来达成目标。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智慧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在古代,尤其是在农耕社会,资源的匮乏使得人们必须学会利用周围的环境和现有的物品来满足生活需求,这种智慧得以形成并传承。
“就地取材”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灵活应变和善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尤其在农业社会,农民必须依赖自然资源来生存。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丰富,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创新、创业和解决问题的领域,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
“就地取材”让我联想到在逆境中找到解决办法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适应能力。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资源和机会,鼓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面对预算不足的问题,大家决定就地取材,利用已有的材料制作展示板,结果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团队的协作能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就地取材”的重要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艺术家在公园中漫步,忽然灵感涌现,决定就地取材,捡起落叶与石子,细心构建一幅自然的画作,既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又表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ake do with what you have”,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创作或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共鸣,表明人类面对挑战时的共同智慧。
通过对“就地取材”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灵活应对问题的智慧,也展现了对资源的珍惜与利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一成语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灵活处理问题的策略。
噫,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就地取材,但不失立言之大意而已矣。
《明史·食货志五》:“凡造作,皆就地取材,不事华靡。”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凡营造,皆就地取材,不劳民力。”
《清稗类钞·农商类》:“凡制造器物,皆就地取材,不假外求。”
《梦溪笔谈·技艺》:“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者是也。余尝言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率以就地取材,不事雕琢。”
《宋史·食货志上》:“凡造作所需,皆就地取材,不劳远致。”
且此间风气不愿延请外省纂修,~,安得人人班、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