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7:36
“神武挂冠”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神武”指的是神勇和武勇,“挂冠”则意味着辞官或退位。整体上理解,这个成语指的是一个人因表现出色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主动选择辞去官职,特别是指那些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士选择不再执掌权位。
“神武挂冠”一词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其含义与古代一些贤士或英雄人物的行为有关。古代社会中,许多有才之士在国家动荡或权力斗争之时选择隐退,以保持自己的操守和清白。这个成语可以与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诸葛亮、王阳明等相联系,他们在达成一定成就后选择退隐,以示清白或不愿参与权力斗争。
“神武挂冠”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士人重视品德和责任,强调“清白”和“隐退”的价值观。神武挂冠体现了对权力的看淡和对个人操守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职场竞争激烈,但仍有许多人追求生活的平衡,选择在达到一定成就后隐退,享受生活。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权力中心却选择远离风头的人,他们的选择往往带有一种清高和自我牺牲的情感。它激励人们思考成功的真正意义,以及在追求成就时是否应该保持内心的清净。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在公司上市后选择了退位,将公司交给年轻一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神武挂冠的意义,体现在他对后辈的信任和对生活的选择上。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写道:“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权力争斗后,李将军终于选择了神武挂冠,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回到了故乡的山水之间,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享受着那份久违的安宁。”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retire with dignity”(带着尊严退役),它们都强调了在成功后选择隐退的高尚选择。不同文化中对隐退的理解和价值观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共同点在于对个人价值和操守的重视。
通过对“神武挂冠”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选择和价值观,也体现了社会对品德和责任的期待。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为我提供了更深刻的文化理解和表达方式,提醒我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白。
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明史·隐逸传·杨慎》:“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负才名,神武挂冠,隐居不仕。”
《新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少有道术,神武挂冠,隐居天台山。”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少时,神武挂冠,隐居华山。”
《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神武挂冠,隐居不仕。”
《后汉书·冯衍传》:“衍少有奇才,以神武挂冠,不事王侯。”
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置吾兄于~,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