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2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12:02
“博物君子”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字面上,“博物”指的是广泛了解自然和人文等各类知识,“君子”则是指品德高尚、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博物君子”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知识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古代文人常以“君子”自居,追求学问与品德并重。具体的历史典故不详,但可以追溯到《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博物君子”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和道德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博物君子的概念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推动知识的传播和道德的提升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君子”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高尚的理想、追求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品德的重视。这种情感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学*和提升自我。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常常将“博物君子”作为一个目标来激励自己。不仅要努力学专业知识,还要关注道德修养,力求做到知识与品德的统一。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博物君子立风前,
书声琅琅映山川。
德行兼修求真理,
浩然正气贯乾坤。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与“Renaissance man”相比较,指的是那些在多个领域都有成就的人。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知识与道德的结合的重视是普遍的。
通过对“博物君子”的学*,我认识到知识和道德修养的结合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成为“博物君子”,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礼记·中庸》:“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
然子产既云~,太叔乃为诸侯之选,国之大事,无过丧葬,必是义有吉凶,斯等岂得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