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5:5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7:30
“循墙而走”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沿着墙壁行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行动或思考时,遵循一定的规则或路径,表现出谨慎和小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小心翼翼地行事,或者在处理事情时采取稳妥的方式。
“循墙而走”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字面意思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陌生环境中寻找安全感的行为。墙壁作为一种边界,给人以依靠和方向,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时的谨慎态度。
在不同的语境中,“循墙而走”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例如:
在**文化中,谨慎和小心被视为美德,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情时。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逐渐变得更加开放和大胆,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职场初入或是面对重大决策时,“循墙而走”的态度依然适用。
“循墙而走”让我联想到一种孤独和不安的情绪,仿佛在面对未知时的无助感。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对安全与稳定的渴望,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和谨慎。
在大学时期,我曾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求学,初到时我常常“循墙而走”,不敢随意探索。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让我逐渐适应了环境,并交到了朋友。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这个成语:
在陌生的街巷中徘徊,
循墙而走,心中无奈。
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期待着明天的阳光璀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tread carefully”,它强调在复杂或不确定的情况下采取谨慎行动。这种表达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对应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风险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循墙而走”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生活中,谨慎常常是必要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表达思想时要考虑周全,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它在我日常交流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表达方式,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对安全和稳定的渴望。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晋书·王导传》:“导知敦不悦,遂循墙而走,不与相闻。”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功,诏超还。超将发还,吏士咸欲西归,乃相与循墙而走,以示不欲留。”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日盛,遂循墙而走,日与士大夫讲议于朝。”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所在,乃闲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客皆笑之,公子闻之,乃谢客,循墙而走,终身不敢见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循墙而走,不敢当也。”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