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3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8:09
成语“忸怩作态”由“忸怩”和“作态”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为因羞怯而扭捏造作,形容人在某种场合下表现得过于矫揉造作、羞怯不安。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出于羞涩或不自然而表现得过于拘谨、做作。
“忸怩作态”最早出现在清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小说和戏曲中。虽然具体的出处较难考证,但在古典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忸怩”一词的使用,通常与女性的羞怯、矜持相关联。它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行为的审视和评价。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忸怩作态”在**传统文化中,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往往与女性的贞洁、矜持相关联。现代社会虽然对于这种表现的看法有所变化,但在一些文化场合中,依然可以观察到人们对“忸怩作态”的批评,强调自然与真实的表达。
使用“忸怩作态”这个成语时,会让我联想到许多社交场合中人们感到不安的情景。它让我意识到,过于做作的表现往往会导致更多的尴尬,反而不如真实自信地表达自己。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注意到一位朋友在与异性交流时忸怩作态,虽然她的表情很可爱,但这种拘谨让我想起了这个成语。于是我开玩笑说:“你这是忸怩作态还是在表演?”大家都笑了,气氛也轻松了许多。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将“忸怩作态”融入到一首诗中:
月光下的影子,轻轻摇曳,
她的笑声中带着忸怩作态,
如花瓣般娇嫩,恍如初见,
在这静谧夜色中,心事不再埋。
在英语中,可以用“bashful”或“shy”来表达类似的羞怯情感,但这些词汇并不一定强调做作的成分。不同文化中对羞怯和做作的看法可能不同,尤其在西方文化中,自信的表达往往更受到推崇。
通过对“忸怩作态”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社交场合中自然表达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真实,而不是过于拘谨或做作。它在语言学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细腻之处。
倘使小说不能作为我作战的武器,我何必化那么多的功夫转弯抹角、忸怩作态,供人欣赏来换取作家的头衔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五回:“那妇人见了,便忸怩作态,说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花魁见了,便忸怩作态,说道:‘你这人好生无礼!’”
《聊斋志异·阿绣》:“阿绣见之,忸怩作态,曰:‘郎君何故如此?’”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妇人见了,便忸怩作态,说道:‘老爷,你这是什么意思?’”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不觉心中大喜,便忸怩作态,笑道:‘姐姐,你这话可是真的?’”
你不要忸怩作态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