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4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15:15
成语“先斩后闻”字面意思是先进行斩杀,然后再去询问或听闻指令。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或没有得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先行采取措施,通常带有强烈的主动性和果断性,甚至可能导致错误或后果不堪设想的行为。
“先斩后闻”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平原君赵阏列传》,其中讲述了一个将领在面对敌人入侵时,因担心上级决策迟缓而自行做出决定,结果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种行为常常被视为鲁莽和不负责任,因此这个成语也带有批判的色彩。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先斩后闻”在**社会中常常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特别是在涉及到团队合作和领导决策时。在现代社会中,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依然适用,特别是在商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决策中。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对果断与鲁莽之间界限的思考。它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有时因过于急切而做出错误判断的经历。这种情感反应提醒我在做决策时要谨慎,更要考虑后果。
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团队项目中,由于我急于推进进度,未征求团队成员的意见,导致最终结果不如预期。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先斩后闻”的危害,今后在做决策时会更加注重团队的意见。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一场战争即将来临之际,勇敢的将军决心“先斩后闻”,他立刻下令攻击敌军。然而,随着战斗的展开,他才意识到敌军已然投降,自己的决策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不必要的困境,后悔不已。
在英语中,可以用“act first, ask questions late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在行动前缺乏充分的思考。这种表达同样反映了文化中对果断与鲁莽行为的看法。
通过对“先斩后闻”的全面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传达,它们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这让我在使用语言时,更加注重表达的准确性与周全性。
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愬先斩其将李祐,然后告于朝廷。”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先斩马谡,然后上表于后主。”
《后汉书·袁绍传》:“绍先斩其将颜良,然后告于曹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先斩其大夫赵衰,然后告于诸侯。”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先斩宋义,然后使人告之。”
奉圣人的命,着老夫再差一员正直的去陈州,结断此一桩公事,就敕赐势剑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