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4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7:55:25
“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苟且地延续着微弱的生命”,形容在极其困境或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存状态,往往带有消极的意味。它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与悲哀,表示事物处于衰败、无望的状态。
“苟延残喘”出自《战国策·赵策》中的一句话:“苟延残喘,何有于此!”这里的“苟”有“苟且、勉强”的意思,“延”是“延续”,“残喘”则形容微弱的喘息。这个成语最初用来形容那些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后来逐渐引申到各种事物的衰败与无力。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衰败状态。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苟延残喘”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历史上,许多朝代的衰亡、社会动荡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描述。而在现代,它可以用来形容经济不景气、企业倒闭等社会现象,体现出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反思。
该成语常带有一种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无力、困境和挣扎。在使用时,往往能够引发对生命、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激发人们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企业裁员的风波。那段时间,公司苟延残喘,大家都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这个成语恰好表达了那种无能为力的心态。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古老的王国,尽管经历了百年战争,人民依旧苟延残喘,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的英雄站出来,带领大家重振家园,重新获得生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nging by a thread”,都表示一种脆弱的生存状态。这种表达虽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通过对“苟延残喘”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该成语不仅仅是对某种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生命、希望和改变的反思。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与状态。
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咬去
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得好几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