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5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7:55:31
“苟留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勉强地维持着微弱的生命”。其中,“苟”指勉强、苟且;“留”是保留、维持;“残喘”则是残余的喘息,形容生命力的微弱。整体上,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的状态,往往暗示着即将消亡或无望的情况。
“苟留残喘”最早出自《左传》。在这一文献中,成语描述了在战争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某些势力或人的存活状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生命脆弱和存活不易的认识,常用来形容国家、政权或个人在逆境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该成语适用的场景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并存。成语“苟留残喘”不仅描绘了生存的艰辛,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悲悯。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那些在困境中努力求生的个体或集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苟留残喘”这个成语常常带有悲观色彩,令人联想到无奈与挣扎。它激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朋友,她的公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苟留残喘地运营着。她每天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客户和机会,尽管前景渺茫,但她依然不放弃。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苟留残喘”不仅是无奈的象征,更是坚韧的表现。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落叶纷飞,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秋风瑟瑟叶无声,
苟留残喘路旁生。
梦中往事随风逝,
惟有一缕旧情惩。
通过这首诗,我试图表达出在逆境中仍不放弃的情感。
在英语中,“hanging by a thread”可以视为与“苟留残喘”相似的表达,意指悬于危险之中,形容生存状态的脆弱。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两者均传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关注。
通过对“苟留残喘”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反思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奴家自把细米皮糠逼逻吃,苟留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