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3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06:24
“笔耕砚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笔耕耘于砚台的田地,形容以写作为生,通过写作来获取生活的来源。基本含义是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作家或文人通过文字创作来谋生。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书写和创作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常常以笔墨为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该成语的起源,但可以从古代诗文中找到类似的表达,强调写作的辛勤和重要性。
“笔耕砚田”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文人对写作的执着与努力。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坚持写作,尤其是那些追求文学创作的人。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提到“笔耕砚田”来强调写作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写作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职业和追求,许多文人通过写作传承文化和思想。现代社会中,尽管数字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但“笔耕砚田”的精神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鼓励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
“笔耕砚田”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为了理想而坚持创作。这种执着和勤奋令人敬佩,同时也引发对自我表达和追求梦想的思考。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常常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个人日记,写作都是我整理思绪、表达情感的方式。因此,我努力保持“笔耕砚田”的状态,尽量每天都写一些东西。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书桌上,笔尖轻触纸张,仿佛在耕耘一片属于自己的“砚田”。字句如同春雨滋润心田,让我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感受创作的快乐与自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riting as a livelihood”,强调写作作为谋生手段的概念。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承认写作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笔耕砚田”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鼓励我不断探索和创造。
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邕早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以公事为意。笔耕砚田,不以公事为意。”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渔自污。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刺史,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殊恳望,中书令张九龄语曰:‘子岂敢著书,《春秋》之惩劝,《诗》之刺美,皆善恶并设,不可专习也。’邕乃止。然笔耕砚田,不以公事为意。”
《宋史·文苑传六·刘恕》:“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著《五代十国纪年》以拟《十六国春秋》,又采太古以来至周威烈王时事,《史记》、《左氏传》所不载者,为《通鉴外纪》。”
《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引《卢氏杂说》:“卢言旧相,为文宗时所重,常以笔耕砚田,不以公事为意。”
《南史·刘孝绰传》:“孝绰虽有盛名,而居物之忌,故不至大官。……常以书自娱,笔耕砚田,不以公事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