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5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06:26
成语“笔补造化”的字面意思是用笔墨来补充自然的创造。其基本含义是指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自然界的美和事物的真实表现得更加生动、丰富,甚至超越自然的原本状态。
“笔补造化”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其中提到了“蕴藉之美,尽在其中”。这句话强调了通过艺术创作所能展现出的美,虽然自然创造了万物,但文人通过笔墨的描绘,能够更深入地揭示事物的内涵和美感。
“笔补造化”多用于文学创作、艺术评论及相关的讨论中。它可以在日常对话中用来评价某个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可以在演讲中提到作家的创作手法。比如,在讨论某位画家的作品时,可以说他的画作“笔补造化”,展现了超越自然的艺术效果。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的主题。通过“笔补造化”,作家和艺术家不仅表达自我的情感,也对自然进行解读和再创造。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的艺术领域。
“笔补造化”让我联想到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他们不仅是自然的观察者,更是再创造者。这种情感使我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深度和美感,鼓励我在表达中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一次创作写作中,我尝试用“笔补造化”的思想来描述一个秋天的景象,通过细致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融合,呈现出一种超越普通自然景观的诗意效果。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我提笔写道: “秋风扫落叶,金黄如海洋,笔补造化,画出心中无尽的思念与渴望。”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于“通过艺术创作超越自然”的表达,如“art imitates life”。然而,“笔补造化”更强调作者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对话,体现了**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追求。
通过对“笔补造化”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赞美,也是对创作者的激励。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内心感受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二十八宿罗胸中,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余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笔补造化,亦足以自豪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笔补造化,亦足以自豪也。”
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至《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也。”
宋·苏轼《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诗:“笔补造化天无功,世间唯有醉乡好。”
唐·李贺《高轩过》诗:“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不赞元戎赞丞相,~裨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