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0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1:39:46
“道貌俨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道德的外貌端庄、严肃”。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正派、很有道德,但实际上可能内心虚伪或不诚实。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真实的对比。
“道貌俨然”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道之所以行者,往乎其道而已。”后来的解释与用法逐渐演变,使得“道貌”在现代语境中多指外表的修饰与表现。其初衷是批判那些表面道德高尚,实际上却不具备真品德的人。
这个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政治评论、社会观察等场合。比如在小说中,某个角色可能被描绘为“道貌俨然”的人物,暗示其表面上的高尚与内心的阴暗。此外,在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些人伪善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道貌俨然”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道德与外表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对人的内在品质和表面行为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对一些伪善现象的揭露上,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社会中的伪善现象,常常感到愤怒和无奈。它提醒我在判断他人时,不仅要看表面,更要关注内在的真实动机。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表现得非常道德高尚,常常为团队发声,但私下却常常抱怨和推卸责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道貌俨然”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表面光鲜似君子,
内心阴暗如野兽。
道貌俨然皆伪善,
真实自我何处寻?
在英文中,可以用“hypocritical”或“two-fac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同样描述了表面与内心的不一致。然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这些词的使用方式和情感色彩也有所差异。
通过对“道貌俨然”的学,我更加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丰富我的词汇量,还能提升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曾相~,出语亦有冷隽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