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5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11:49
“桑榆晚景”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桑树和榆树的晚年景象。引申义上,它形容人们在晚年时的生活状态,通常带有一种感慨和温情,强调尽管年纪已大,但仍可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安宁。
“桑榆晚景”源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提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然桑榆晚景并未直接出现在此,但其意境相似,传达了对人生晚年的感慨。桑和榆都是常见的树木,象征着年岁渐长的生命状态。
“桑榆晚景”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老年人通常受到尊重,桑榆晚景反映了对老年生活的认同与欣赏。现代社会中,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如何看待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变得愈发重要。这个成语在鼓励人们关注和理解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桑榆晚景”让我想起了与祖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他们总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仿佛在教会我珍惜每一个当下。这个成语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感慨,提醒我关注和尊重老年人的生活。
在我曾经的志愿者活动中,我向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学*到了很多。她在家中种植了许多植物,每天都在阳光下浇水,享受生活。我们在聊天时,提到了“桑榆晚景”,她笑着说,虽然年纪大了,但她依然觉得生活美好。
在一个冬日的傍晚,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的脸上,仿佛在诉说着桑榆晚景的故事。他坐在摇椅上,微笑着回忆往昔,尽管岁月流逝,但心中的温暖依然未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是“the golden years”,意指退休后生活的美好时光。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老年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桑榆晚景”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老年生活的描绘,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与观点。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尝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宋史·苏轼传》:“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南史·王僧孺传》:“少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松柏节操,美其寿元之耐久;~,自谦老景之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