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18:20
“洗心革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洗净心灵,改变面貌”。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开始,表示对过去的不良行为或观念进行反思和改正。
“洗心革面”最早源于《左传》,其中提到“洗心”与“革面”的概念,强调内外的改变。成语常常用来描述人们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决心进行自我反省和改正。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洗心革面”常用于描绘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在日常对话中,朋友之间可以用它来鼓励彼此改正错误。在演讲或正式场合,演讲者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强调自我改造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洗心革面”在**文化中体现了自我反省与改正的重要性,符合儒家思想中强调的自我修养和道德重建的理念。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失败或错误时,强调改正和自我提升的必要性。
“洗心革面”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传达了希望和改变的可能性。这种情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地反思自己,努力追求更好的自我。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一次因为工作失误而感到沮丧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需要洗心革面。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调整自己的态度,并最终在工作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在某个夜晚,月光洒在大地上,心中烦乱的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耳边低语:“洗心革面,重拾初心。”于是,我在日记中写下了我的反思和决心,期待新的明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urn over a new leaf”,它也意味着开始新的生活,改正错误。虽然用词不同,但表达的核心思想相似,强调了改变和自我反省的价值。
通过对“洗心革面”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改变的方式,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时刻保持反思的能力,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善。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推动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宋史·岳飞传》:“飞既死,其子云亦被害,天下冤之。孝宗即位,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田宅,录其子孙,且命有司为立庙,号忠烈。飞之死也,或谓其部曲有怨言,孝宗闻之,曰:‘飞忠义,朕所素知,岂有此事?’乃洗心革面,以事中兴。”
《晋书·王导传》:“导知其意,乃洗心革面,以事元帝。”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遂求援于公孙瓒,瓒亦遣兵助之,绍乃洗心革面,与瓒结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洗心而事之。”
除非它真能放弃传统意识,完全~,重新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