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1:40
“威风扫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威风”被“扫地”了,形容一个人的威严和气势大减,或者说其威势被彻底打败、消失。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失去了威信、权威或影响力,通常用来形容被人看不起或被贬低的状态。
成语“威风扫地”出自古代文学,具体来源不详,但可以追溯到某些文学作品中对权威和威风的描写。在古代,威风通常与权力、地位和尊严相关联,扫地则暗示着被贬低或失去光彩。成语中“扫地”有一种贬义,强调了失去权威后的悲惨境地。
“威风扫地”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尤其在描述某人失势或被轻视时。例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角色在失去权力后所处的窘境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常用它来形容某个领导或名人在失去权力后被群众冷落的情景。
“威风扫地”在**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体现了对权威和威信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中,威风常与道德和权力相联系,失去威风往往意味着失去社会地位和尊重。现代社会中,随着价值观的变化,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和公共生活中,权威的建立与丧失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威风扫地”带有一种失落和悲凉的情感反应,常常使人联想到曾经的荣耀与如今的落寞。它引发的联想包括权力的无常、人的脆弱以及社会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双重标准。这种情感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更加关注权威和影响力的维持与转变。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目睹一位老师在失去职位后变得非常低调和沉默,原本威风凛凛的形象顿时变得平易近人,甚至有些无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威风扫地”所传达的情感和现实。
在某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一个曾经辉煌的将军: “昔日,他骑马挥剑,威风八面,战士们无不追随。然而,随着那场惨败,盛名如虹的他,竟成了人们口中的笑柄,威风扫地,唯有孤独伴随。”
在英语中,可以用“lost his touch”或“fallen from gra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两个短语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前者更侧重于能力的丧失,后者则强调道德或社会地位的下降。
通过对“威风扫地”的研究,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权威的脆弱,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谦逊和谨慎。它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表达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以及权力的变迁。
要是完全听他的,以前的威风扫地,以后就再不得为王。
《宋史·岳飞传》:“岳飞威风扫地,金人乘势而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威风扫地,群雄并起。”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威风扫地,士卒离心。”
《资治通鉴·汉纪》:“王莽威风扫地,天下大乱。”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威风扫地,诸侯皆叛。”
他已经彻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