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1:41
“威胁利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威胁和引诱的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它强调两种对立的手段:一方面是通过恐吓、施压等方式,迫使他人屈服;另一方面是通过给予好处、奖励等方式,诱使他人接受某种提议。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些不正当或不道德的手段,尤其是在政治、商业或人际关系中。
“威胁利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出处,但其构成的两个词“威胁”和“利诱”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古代的政治斗争、商战以及人际关系中常常伴随着威胁与引诱的策略,因此这个成语可以视为对历史现象的总结和概括。
“威胁利诱”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威胁和利诱的手段往往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强调道德、诚信和和谐。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备强烈的负面含义,尤其是在讨论商业伦理、政治操守等问题时,往往用来批评那些不正当的手段。
“威胁利诱”这个成语给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负面的,联想到一些阴暗的角落和不光彩的行为。它可能引发对信任缺失、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的思考,提示我们在追求目标时应该遵循正当的手段。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事,他试图通过威胁和利诱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利用某些信息威胁其他人,或者用小恩小惠来拉拢同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团队的氛围,也影响了每个人的信任感。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权力的游戏中,张某利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巧妙地操控了整个局面。他的微笑背后藏着利刃,仿佛在说,‘你要么接受我的条件,要么就准备承受后果。’”
在英语中,“coercion and inducement”可以作为“威胁利诱”的对应表达,尽管它的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策略被批评,但与东方文化相比,可能更多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
通过对“威胁利诱”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不仅有助于丰富表达,更能深入了解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务必保持道德底线,使用正当手段来获取成功。
这一番威胁利诱,教王抗上了当,听从穆彰阿更改遗疏,并以暴疾身故奏报。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以威胁利诱,使诸生归心。”
《宋史·岳飞传》:“金人以威胁利诱,欲使飞降。”
《资治通鉴·汉纪》:“操以威胁利诱,使诸将归心。”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得冀州,欲并吞幽州,乃以威胁利诱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遣使者,以书威胁之,又以利诱之。”
我能经受得起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