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2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18:56
成语“洞天福地”的字面意思是指“隐秘的天界和幸福的地方”。它通常用来形容风景优美、环境宁静的地方,尤其是指一些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引申义上,也可以表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或环境。
“洞天福地”出自于道教文化,尤其是在道教经典《太原志》和《云笈七签》中提到“洞天福地”的概念,具体指的是道教所认为的仙境或理想栖息地。这些地方常常被认为是修道者修炼的理想场所。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风景如画的地方,或是形容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绘自然风光,比如描写山水之间宁静的环境。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赞美一个美丽的乡村或度假胜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化中,洞天福地不仅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也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理念。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洞天福地的概念也被用来形容现代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洞天福地”这个成语常常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联想到大自然的美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情感反应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喧嚣都市的逃避愿望。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了一处山间的度假村,那里的环境就像一个洞天福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我们在那儿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彻底放松了身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漫步在山间小道,心中默念: “在这洞天福地,时光缓缓流淌, 岁月如歌,心灵得以安放。 山川秀美,云雾缭绕, 恍若仙境,梦中徜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aradise”或“utopia”,它们也代表着理想的生活状态或场所。不同文化中对理想环境的追求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洞天福地”的分析,我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美好环境的描述,更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表达,还能够深入理解文化背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原来这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那山真好山,细看色班班。顶上云飘荡,崖前树影寒。飞禽淅沥,走兽凶顽。林内松千干,峦头竹几竿。吼叫是苍狼夺食,咆哮是饿虎争餐。野猿长啸寻鲜果,麋鹿攀花上翠岚。风洒洒,水潺潺,时闻幽鸟语间关。几处藤萝牵又扯,满溪瑶草杂香兰。磷磷怪石,削削峰岩。狐狢成群走,猴猿作队顽。行客正愁多险峻,奈何古道又湾还!”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夫道本无名,强名之以为道;天地本无位,强名之以为天地。故知洞天福地,亦强名之耳。”
《太平广记》卷五十六引《集仙录》:“此乃洞天福地,神仙所居。”
如此~,倘得几间幽室,在此暂住几时,也不枉人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