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5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2:59
成语“扬榷古今”字面意思是“扬起古今的榷”,其中“扬”表示提升或发扬,“榷”通常指的是控制或管理,古今则是指历史的不同阶段。整体来看,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扬光大某种事物或文化,尤其是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扬榷古今”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可能包含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成语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可能来源于古代文人的讨论或著作,强调对历史智慧的重视与发扬。
“扬榷古今”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历史和传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扬榷古今”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新兴文化层出不穷,但对古代文化的重新认识与发扬,仍然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
“扬榷古今”让我联想到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激励我去探索过去的智慧,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于当今生活中。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在一次关于**传统节日的讲座中,我曾引用“扬榷古今”来强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庆祝这些节日,以传承文化。
在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扬榷古今”融入以下句子:
古今传承共此生,
扬榷智慧映心灯。
走过岁月千重浪,
文化长河永不倾。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于“扬榷古今”的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例如,西方有一句话“Learn from the past, create the future”,强调学*历史以塑造未来。这显示了全球范围内对文化传承的普遍重视。
通过对“扬榷古今”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珍视和学*传统智慧。
扬榷古今,监世盈虚。
《旧唐书·刘子玄传》:“子玄 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多所撰述,甚为当时所称。或朋僚求索,必谐所欲;或私离扬榷,不异面论。”
《南史·王僧孺传》:“僧孺 幼聪慧,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博涉多通,尤善 扬榷古今,辨析名理。”
《晋书·王衍传》:“衍 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 东海王 越 曰:‘今世事纷扰,祸难且至,宜与 夷吾 扬榷古今,以图安危。’”
《后汉书·班固传》:“扬榷古今,监世盈虚。” 李贤 注:“扬,举也;榷,引也。言举论古今,总监人事之盈虚也。”
《文选·班固〈西都赋〉》:“扬榷古今,监世盈虚。” 李善 注:“扬,举也;榷,引也。言举论古今,总监人事之盈虚也。”
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