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2:42
成语“扬名后世”字面意思是指在后代中传播自己的名声,通常指通过自己的成就、作品或贡献,使得后人的人们能够记住自己。基本含义是追求名声和声誉,希望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扬名后世”出自古代文人对声誉的重视,强调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虽然具体的历史出处不详,但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中对英雄人物和伟大贡献的推崇。古代士人常常希望通过诗文、治国理政等方式立下赫赫战功,留名青史。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名声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许多文人墨客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达到扬名后世的目的。在现代社会,这种追求仍然存在,尤其在教育、艺术和科研等领域,许多人渴望通过自己的成就获得认可,影响后人。
“扬名后世”常常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代表着追求卓越与成就的决心,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责任感的思考。这种情感激励着人们努力工作,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一个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贫困学生。虽然项目的影响可能有限,但我常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励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留下积极的影响,达到“扬名后世”的理想。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青山不老英名在,
扬名后世是我愿。
奋斗不息志如虹,
流芳百世笑春风。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leave a legacy”,强调个人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影响力。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个人成就和影响的追求是相似的。
通过对“扬名后世”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个人成就与历史意义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追求目标时,更加关注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这一成语在我未来的学和生活中将成为一种追求卓越的动力。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宋史·文苑传序》:“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橅,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及其即位,弥文日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晋书·陆机传》:“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有名德,思树芳兰,不与萧艾杂也。故作《辨亡论》二篇。”
《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家世典籍,父子相承,皆以文学显名后世。”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