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0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3:27
“扬眉奋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抬起眉毛,振奋胡须”。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精神饱满,面带笑容,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或得意洋洋的状态。通常表示一种自信、骄傲或兴奋的情绪。
“扬眉奋髯”出自《红楼梦》,原句为“他扬眉奋髯,面色如常”。在小说中,这个成语描绘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种描写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风度和气质,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自信与坚定。
“扬眉奋髯”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扬眉奋髯不仅是个人情绪的表达,也反映了士人追求卓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尤其在古代,文人通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我情感和志向,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古代英雄气概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它仍然适用于激励人心和自我鼓励,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
“扬眉奋髯”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常常联想到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自信。这种情绪能够激励人们追求目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段艰苦的学*时期,每当我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或考试,都会感到扬眉奋髯。这种情绪不仅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激励我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某个诗句中,我尝试将“扬眉奋髯”融入表达:
春风得意马蹄疾,
扬眉奋髯迎朝晖。
一路高歌向前行,
梦想成真不再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hold one’s head high”,意指昂首阔步,表现出自信与骄傲。虽然在语义上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成就的自信表达更为直接和明显,常常与竞争和成就相关联。
通过对“扬眉奋髯”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表达的生动性和深度,帮助我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态度。它提醒我在面对挑战时要保持自信,勇敢迎接未来。
徐禧无学术而口辨,扬眉奋髯,足以动人主意。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著《襄阳歌》,扬眉奋髯,若自负。”
《旧唐书·文苑传下·李邕》:“邕早有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其为文扬眉奋髯,若自负。”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士祯以诗名,与兄士禄、士祜并称‘三王’,而士祯尤著,其诗清新俊逸,为世所宗,论者谓其诗如春云乍展,秀色可餐,又如秋水澄鲜,微波荡漾,士祯既以诗名,而其文亦雅洁,有《带经堂集》,其论诗主神韵,谓诗贵含蓄,不可太露,其论诗之旨,扬眉奋髯,若自负。”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宗宪闻之,客诸幕,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同里沈炼素善渭,为报仇,得末减,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隘,知兵事,将解,扬眉奋髯,若自负。”
《宋史·文苑传五·贺铸》:“方回既仕宦不达,乃退于吴下,食祠禄,浮沉俗间,略不以事物经心,然饮酒自放,扬眉奋髯,识者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