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0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34:16
成语“蛮触相争”由“蛮”和“触”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蛮荒之地的生物相互争斗。它通常用来比喻不理智或粗暴的人之间的争斗,强调争斗的无意义和低级。
“蛮触相争”并没有特定的历史文献记载,常见于现代汉语的用法中。它的构成词“蛮”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常常带有贬义,而“触”则是指动物或生物。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蛮族被视为不文明的象征,因而这个成语具有一种贬低和警示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蛮触相争”常用于描绘人们因小事而引发的争斗,显示出争斗的低级和无意义。在日常对话中,当人们谈及无谓的争执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它适合用于社交场合、辩论、演讲等场合,以强调争斗的愚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理智,蛮触相争的成语反映了对无谓争斗的不屑和批评。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强调理性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背景下,提醒人们避免低级的争吵。
“蛮触相争”让我联想到许多无谓的争吵和冲突,令人感到无奈和失望。它提醒我在遇到争执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陷入无谓的争斗中。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因为工作中的小误会,团队成员间发生了争执。此时,我想起了“蛮触相争”这个成语,提醒自己要以理智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与他人争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蛮触相争争何必,
和气生财乐自知。
人与人间需包容,
共创和谐开新局。
这首诗表达了通过和解来避免无谓争斗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ghting like cats and dogs”,意指争吵得不可开交,强调争斗的激烈和无意义。然而,英语表达中可能没有直接的贬义色彩,更多的是对争斗状态的描述。
通过对“蛮触相争”的分析,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保持理智,避免无谓的争吵,从而促进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传说古代有一只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小国,左边的叫触氏国,右边的叫蛮氏国。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而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竟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蜗牛因此而丧失触觉功能
略观大体,同盟会固多不直,共和党亦务诈欺,~,不离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