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0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0:55
“生肉枯骨”是一个成语,其字面意思是“生肉”和“枯骨”。生肉通常指新鲜的肉,而枯骨则是指干枯、无生命的骨头。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用来形容事物的对比,往往指缺乏生气与活力,或者形容某种事物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生肉枯骨”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可能是通过民间口语逐渐演变而来。它的构成反映了中文中对比的表达方式,强调了生与死、活与死之间的强烈对比。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生命的脆弱和变化。
“生肉枯骨”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许多人感到生活变得乏味和单调,“生肉枯骨”这个成语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贴切。它不仅可以描述个人的状态,也可以反映社会现象,提醒人们关注生活的活力与变化。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它引发的情感反应是忧伤与反思,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我曾在一次团队合作中,看到一个曾经积极向上的团队逐渐变得消沉,灵感突现,便用“生肉枯骨”形容团队的现状。这个表达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最终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目标与动力。
在某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在那片被遗忘的土地上,曾经生机勃勃的城市如今只剩下生肉枯骨,废弃的建筑静静地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仿佛在等待着一种新生的奇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 inside”,用来形容失去激情和活力。不同文化中对于生命状态的描述方式虽有不同,但其内涵常常是相似的,强调生命的活力与失去之间的对比。
通过对“生肉枯骨”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与变化。它在日常交流中为我提供了有效的表达方式,使我能够更精准地传达情感和观察。
至义畅于三代之际,遗风播乎百世之后,生肉枯骨,惠侔造化。
《宋史·方技传·王惟一》:“惟一曰:‘此生肉枯骨,吾能活之。’”
《晋书·艺术传·葛洪》:“洪曰:‘此生肉枯骨,吾能起之。’”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曰:‘此生肉枯骨,非药石所能及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此生肉枯骨也,吾能治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生肉枯骨,犹可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