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2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3:16
“滔滔不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滔滔”(形容水流奔涌的样子)和“不绝”(不断、没有中断)。整体含义指的是说话流畅、连绵不绝,形容口才极佳,能够不停地说话,表达得非常流利。
该成语源自《庄子·盗跖》。原文中提到:“滔滔者,水之流也;不绝者,言之无穷也。”这里用水的滔滔流动比喻言语的流畅,表明说话的情景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十分生动形象。
“滔滔不绝”常用于描述演讲、辩论、谈话等场合,尤其适用于形容某人非常善于表达,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的讨论或讲述。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见于日常对话或公共演讲,表示对某种话题的热情与深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口才被视为重要的个人素质,能够流利地表达思想被广泛赞赏。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口才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在社交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滔滔不绝”成为积极的表现。
“滔滔不绝”通常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联想到的是口才出众、思维敏捷的人,给人一种热情、活力的印象。它也让我想到那些在公共场合自信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令人钦佩。
我曾参加过一次辩论比赛,面对激烈的对抗,我努力让自己的观点滔滔不绝,虽然最后并未获胜,但过程中的表达让我感受到成语的真实意义。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到一个年轻的演讲者在舞台上,面对众多观众,随着他的讲述,滔滔不绝的言辞如同江河奔涌,感染了每一个人,让听众感受到他对主题的热情与执着。
在英语中,“talking non-stop”或“speaking eloquently”可以作为“滔滔不绝”的对应表达,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对口才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通过对“滔滔不绝”的分析,我认识到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学会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唐朝时期,中书侍郎张九龄负责吏部选拔人才,他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受到皇帝的赞许。他不但能很好地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且是有才的诗人。他能言善辩,每当谈论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绝,像下阪走丸一样毫无阻碍
斡离不得汪豹献了李刘隘口,无人阻当,~,把十万大兵尽数渡了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