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02:0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9:52
“心领神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领会,神志上觉悟”。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心灵的感应或直觉理解到某种深刻的道理或情感,通常用于形容默契的理解或领悟。
“心领神悟”最早出现在宋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一些诗词和散文中,强调了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鸣。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其构成的“心”和“神”二字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形容内心的感受与理解。该成语体现了对心灵感知能力的重视,反映了古人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深刻理解。
该成语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心领神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和默契。它强调了心灵的感应而非语言的交流,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情感和直觉的重视。现代社会中,尽管沟通方式多样,但心领神悟的理解依然适用,尤其在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中。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那种超越语言的默契,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常常只需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传达深厚的理解与情感。这种情感反应使我更加重视与他人之间的非语言交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和好友一起参与一个项目,我们没有过多的沟通,却在合作中表现出极佳的默契,彼此心领神悟,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心领神悟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夜空下,两颗星星,彼此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两位旅人相视一笑,心领神悟,知道彼此的旅途将交汇在此。他们的心灵在无声中共鸣,像风一样轻柔,却又如潮水般深沉。
在英语中,“mind reading”或“telepathy”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常带有超自然的色彩。而“understanding”则是一个更常见的表达,强调的是通过交流获得的理解。不同文化中对默契和理解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但核心理念相似。
通过对“心领神悟”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体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更加关注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与理解的重要性。
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续资治通鉴·宋纪·仁宗》:“欧阳修读书,心领神悟,文章自成一家。”
《文心雕龙·神思》:“心领神悟,乃文章之本。”
《梦溪笔谈·艺文》:“读书贵在心领神悟,不在多也。”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读书,心领神悟,不拘泥于章句。”
《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好读书,心领神悟,不待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