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2:27
成语“毛骨悚然”由四个字组成:“毛”、“骨”、“悚”、“然”。字面意思是“毛发竖立,骨头发冷”,用来形容因恐惧、惊吓而引起的生理反应。基本含义是形容非常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毛骨悚然”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中有云:“悚然者,毛骨寒而惊也。”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人类在面对恐惧时的生理反应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毛骨悚然”常用于文学作品、恐怖故事、电影和日常对话中。它能够有效地表达一种强烈的恐惧感,适合用于描述惊悚的情节或场景。在演讲中,使用此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吸引听众的注意。
在文化中,恐惧常常与鬼怪、灵异以及传统故事相结合。因此,“毛骨悚然”不仅用来描述生理反应,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与超自然现象的恐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恐怖影视作品的流行,这个成语的使用更加普遍,成为文化表达的一部分。
“毛骨悚然”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通常与惊悚、恐怖的情境相连。它能够引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唤起对恐惧的共鸣。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让情感更加贴近真实。
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上,我们分享了各自的恐怖故事。当轮到我时,我提到了一个关于深夜行走在空旷街道的经历,瞬间让整个房间都毛骨悚然。这个成语不仅生动地传达了我的感受,也让朋友们感同身受。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孤独的女孩走在小巷中,突然听到背后传来了一声低沉的低语。她的心脏狂跳不已,毛骨悚然的感觉遍布全身,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窥视着她。
在英语中,“毛骨悚然”可以翻译为“spine-chilling”或“hair-raising”。这些表达同样用来描述强烈的恐惧感,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恐怖故事常常与超自然现象、鬼魂等相关联,表现手法与**有所差异。
通过对“毛骨悚然”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恐惧感,还能在文学创作中增添情感的层次。这个成语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与情境。
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听到这里,不觉毛骨悚然。”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听到这里,不觉毛骨悚然。”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听到这里,不觉毛骨悚然。”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毛骨悚然。”
《聊斋志异·聂小倩》:“闻此言,毛骨悚然,灯亦半灭。”
淑英看得~,淑华看得怒气冲天。